繁体版

千里寻根行 浓浓感恩情

2018-01-30 13:41来源:宿迁市台办字号:       转发 打印

  ——陪台湾高雄师范发现韩必霁教授寻亲祭祖小记  

  陈  伟 

  江苏省台办政府网站1月30日讯 以前只是在电视上、友人相传以及余光中的《乡愁》中感受台湾同胞思念、怀念故土回乡寻亲祭祖的情形,这次我有机会陪同在台湾高雄出生的韩必霁教授回宿迁泗阳县新袁镇家乡寻亲祭祖,其中的点点滴滴和感人情景,让我深受感动,令我不得不用笨拙的笔触把它记录下来。 

   有缘的准备  

  11月29日,在回新袁小学的路上,我接到县教育局的电话:“陈校长,台湾高雄有个韩必霁教授,她明后天到泗阳来寻亲,要回新袁去寻找解放前的一个小学,从她提供的地图看,学校在新袁镇东北方向,学校前身是她的外公和外婆的家,也是她的妈妈出生地,她的母亲姓张......” 

  也许和她有缘吧!因为她是从台湾高雄师范大学来的教授,又是来寻找跟学校有关情况,我自然就增添了热情和用心的劲头。 

  我想这学校是不是曾经的谢庄、于湾、交界、三岔、高湾、马庄等学校,但是总是无法确定下来,联系了曾经在那一带做过校长老同事,他们也都不清楚。 

  后来通过多方调查了解到,谢庄小学原来叫于湾小学,后来于湾村分成了粱谢村和于湾村,也就有了两个村小学,东面原来的于湾小学改为谢庄小学,西边的于湾村境内的小学叫于湾小学。谢庄小学前面有个大汪(沟)叫张家大汪,听大人说,以前那里有个张四先生很出名,是教书的。 

  有了这些信息,我立即想到了和我一起工作过的张藩华老师,我对他说:“你是否知道谢庄小学最早是谁创办的?是否有亲戚在台湾?”他说:“谢庄小学最早是由我的父亲参与创办的,外号张四先生。学校门前的大汪就是我们张家的,解放前学校就在我们家里,解放后由政府办了,我们家就搬出来的。我的二爷还有他的一些后代都在台湾,二爷有个女儿,也就是我的姐姐叫张先华。”听到这些我十分惊喜,因为可以确定韩必霁教授要找的就是这个学校就是谢庄小学。 

  后来,我又了解到韩必霁教授在泗阳表姊妹分别叫张同凯和张同亮,他们是韩必霁外公的孙子,一个在淮安工作,一个住在新袁街上。我联系了他们,交谈中可以感受到他们要见到表姊妹的高兴心情。这样一来,韩教授的社会关系基本上清楚,只待进一步完善。 

  谢庄小学曾经是有过从幼儿园到初二的小学,高峰时候总生数800人左右,由于教育改革,在2010年时候学校就被撤并了,校舍被村拆除变为了农田,现在田地里满是嫩绿的麦苗。我们把车子停在了麦田西的一户人家前面。通过交谈,我们知道户主就是张藩华的大哥,也就是韩教授的堂大舅,患有老血栓后遗症,言行不太利索。我对他们说“你们的台湾亲戚明天要来看望你们了。”老人家显得十分高兴和迫切,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韩教授。 

  后来,我又找了一些谢庄的老照片,有教室和院墙。我心想:韩教授看到这些老照片,一定会对谢庄小学的从前样子有个初步印象了。 

   到父亲曾经就读的小学  

  12月1日早上,我接到通知说,韩必霁教授一行已经到达学校门口。我连忙停止手头的事情,向校门口跑去。泗阳县台办的刘惠东主任向我们介绍了客人,韩必霁教授和广州市台资企业协会宋在梅副会长分别向我们递上名片。 

  这一天,天公作美,一改前几日的寒冷,晴空万里,阳光暖暖的洒向大地,没有一丝的风,温暖的氛围好像是专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韩必霁教授向我们介绍自己的父亲曾经就读于解放前的新袁小学,后来还在南京读高等学校学习,在台湾高雄事业和名气都不错,也是一位作家,尤其热爱自己的祖国和家乡,写了很多的思念故土的文章。我们大家都为新袁小学有这样出色的学生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她问我们是否能够找到自己父亲在学校时候的一些资料,我们遗憾地说:找不到了,因为战火等原因,学校搬了好多次,以前的资料很少保存下来!我们还把新袁小学的变迁情况向她作了介绍。 

  短暂的交流中,因为她的家乡话说的“很溜”(很流利),我们之间交流没有一点不适,韩必霁教授嫣然就是地道的新袁人。应我们的邀请,她和宋在梅会长以及陪同的泗阳县台办领导和我们在新袁小学主题文化石前留下的珍贵的合影! 

  寻找母亲的出生地  

  由于她回来时间安排很紧,不得不告别父亲曾经就读的新袁小学。 “多少次梦中父亲曾经就读的小学今天就在眼前,真的太兴了,我一定会再来的!”,她说的一句话让我们倍感暖心。 

  我们驱车前往她的母亲出生地新袁镇于湾村。我们把车停在麦田西边唯一的一个老房子前面,这个房子就是她的堂大舅家的,大舅家的孩子已经在外面买了新房子,只是他们老两口恋土难移,舍不得离开这个老宅子,也因为有这个老房子的存在,让她对母亲的出生地有了可靠的参照,有了到母亲曾经的家的亲切感!她连忙下车,见到大舅家里没有人,赶紧向东边的麦田走来,并用相机拍下母亲出生地的第一张照片,此时,她的泪水已经像断了线珍珠流了下来,百感交集,是思念的泪水,是激动的泪水,是感恩的泪水…… 

  正在这时,她的舅妈和舅舅向她走来,亲切拥抱、相互问候,舅舅、舅妈老泪纵横,她的泪水止不住地流,一边紧紧拉着老人的手,一边给老人擦泪水,一边问这问那。舅舅和舅妈指着麦田,对她说:“前面就是从前的谢庄小学,也就是你的母亲的出生地,也就是张家一大家的曾经的家的所在地”,她拉着舅舅和舅妈来到麦田间,紧紧依偎在舅舅和舅妈身旁,站在母亲的出生地,向着张家大汪、吴城(外婆的家乡)和台湾高雄的方向,拍了52年的他们的第一次合影,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拍完照,她怀着虔诚的心跪拜在地上,头紧贴地面,用心感受着这片土地的气息,因为亲自寻访母亲的出生地是她千百次的的梦想。 

  她深知母亲为家庭付出了太多太多;她深知这片土地给了母亲的生命,给了母亲宽广的胸怀,给了母亲善良的心灵,给了母亲勤劳的双手,给了母亲大爱的品质;她深知没有这片土地也就没有她的今天。恰如艾青所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涵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她的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随行的人给她送去擦泪的纸巾,她跪在那里久久不起,舅妈拉了几次才把她从地上拉起来。 

  泗阳县台办工作人员为她递上了挖土的小铲子和坛子,只见她小心翼翼地挖土、弄碎,然后土慢慢放进坛内,然后,在坛上盖上隔绝空气的塑料布,再盖上包装纸,用红绸子把坛口扎紧又扎紧,她说要把这土带回高雄,放在供桌上,这样每当看看它,就仿佛看看母亲的身影,就仿佛听到母亲的殷切教诲。 

  见面时难别亦难。刚刚和舅舅、舅妈见面又分别,她拉着老人的手说:“舅舅、舅妈多多保重,我还会来看望你们的!”舅舅、舅妈也要盛情留她吃饭再走,希望她一家在台湾都好,经常回家看看! 

  在返回的路上,她对同车的人说:“不知道怎么的,一进入母亲的出生地,心里就有特别的感觉,是磁场作用,还是心理反应!浑身的每一个细胞都在急切的跳动,情感的潮水从心底一次次涌到嗓门。也许是母亲的勤劳善良的品质的暖风飘来我的身边,让自己倍感温馨,也许是母亲一直思念老家的情结牵动了我的敏感的神经,让自己激动不已,也许是外婆慈爱的祥云显灵,保佑着我,让自己感到由衷的幸福!” 

  深情祭祖 

  韩必霁教授的老家在新袁镇灯笼湖社区,在新袁镇原田家梨园西5里路处,原来地势低洼,夏季常常一片水汪汪,像个小湖,相传傍晚时分,湖面上会挂出许多闪闪发光的红灯笼,人们便将这里叫做灯笼湖。 

  到了目的地,韩必霁教授本家哥哥韩必山和她的二爷韩光亮也到了,第一次见面,彼此都十分惊喜和激动,她深情地握着二爷和哥哥的手泪水满眶说:“二爷、哥哥,我回来看到你们真的太高兴、太激动了,因为55年来,我一直有个愿景,就是能够回老家看看族里的亲人和一草一木,祭奠我的祖先。”随后,老人家就带她去曾祖父墓地。 

  路上,老人家说:“韩家的墓地就在现在的学府豪庭院内,以前这里是一片空地,后来建成了农田,也许是平整土地、雨水冲刷或者当时下葬时候墓穴挖的浅的原因,棺材板都露出土外,韩家人根据农村穷不改门、富不迁坟的习俗,就在原来的位置把棺材向下掩埋了一下。四年前,这里兴建小区,要求人家迁坟,因为坟墓年代久远,我们韩家人就没有搬迁。” 

  他还讲了家庭一些情况:“你的爷爷外号是韩天甲,当时在地方很有声望和名气,晚上出去溜达往往是身上两边都挎枪,好威风的!方圆几里谁都知道韩天家!你的父亲当时是家里的娇宝,小名子叫小狗子,我都还记忆清楚!”。老人家的话不时引起她的应和,也勾起了些许的往事,因为她的爷爷、奶奶也跟她讲过这些事情。 

  走到学府豪庭北门附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芦苇,在微风吹拂,芦苇花轻轻荡漾,像是迎接远方而来的家人和客人。老人家指着芦苇说;“前面的芦苇就是韩家的,长在韩家的大汪里,以前芦苇很多,现在因为修路造田,汪变得小了,芦苇也不是太多了。”听到这里,她特别的感到亲切,因为小时候爷爷奶奶经常会跟她说韩家大汪和芦苇的事情:“夏天热的时候,村上很多的小伙子会去汪塘洗澡;端午节的时候,前后庄的人家会去打芦苇叶子回家包粽子,或者采芦苇叶子、桑树叶、艾草叶等等放在锅里煮水,让孩子洗身子,说是可以治疗皮肤病和驱邪。阴历八九月份的时候,村妇会去采剪芦苇花,把它晒干,可以编芦苇鞋,可以留着冬天做鞋垫。”她连忙说:“等一会一定要在这里拍照,让台湾高雄的家人看看老家的芦苇!” 

  跟着老人家,我们带到了学府豪庭院内,老人家指着一处灰场:“这下面就是你的太太的墓地,因为我们的祖坟没有搬迁,建房子时候在这里用来搅拌水泥和石子,要是这里再建房子一定会挖到棺材。” 

  听到这里,她的眼泪夺眶而出,在老人家画定的圆圈内,她跪了下来,给太太献上鲜花,然后十指合一,头贴地面,不停地说:“天堂的太太,晚辈今天来祭奠你们了,由于种种原因,每年的清明节,我们在台湾的亲人,一直没有能够来祭奠太太,也没有能够为你们立牌,希望你们能够原谅!原谅!”随后,她从旁边拿来柴草,向着西北方向(太太的碑位方向是西南向)跪下给太太烧纸、祷告:“太太,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在世时都经常怀念你们,受你们的保佑,我们在台湾都生活得很好,按照您的家风家规,爷爷、奶奶、父母、母亲对我们要求都既严格又仁慈,父亲和母亲辛勤付出,培育了两个博士生和三个硕士生。今天我烧钱、烧房子给你们,希望你们在天堂一切都好,希望你们继续保佑我们韩家所有人家庭幸福、美满如愿!” 

  走出学府豪庭北门,来到韩家的大汪跟前,她邀请二爷和哥哥在芦苇前留影,然后还采了一小枝芦苇花,我见她喜欢芦苇,又为她采了一个完整的芦苇花,她轻轻放进包里,说把它带回家,夹在父亲的书稿中,每当看到它,就会想起老家的一草一木。 

  她的一家去台湾接近70年了,韩家大汪的芦苇年复一年的生长、开花、枯黄,被坎过做柴火、编席子,耍火把时甚至被孩子用火烧过,可总是生生不息,像是在等待着韩家亲人的看望和采撷! 

  寻访老宅 

  出了学府豪庭北门向东约150米,绕过引水渠,向西约200米,向北进入村庄,看到一大妈正在做家务,身边有一条小狗狗,大妈见一行人从门口经过,招呼我们进去坐坐,台办刘主任连忙说:“谢谢,不客气!”见到此情景,她说家乡的人真的是热情淳朴。走过庄子,韩必亮老人家指着前面的栽有意杨树的、堆有玉米秸秆的土地说:“这就是你家的老宅。” 

  虽然老宅上没有老房子了,但是她依然特别的高兴,因为她知道这是太太落户和生活的地方,是爷爷和父亲的出生的地方,也是爷爷、奶奶、父亲曾经生活的地方,同时,也是自己生命的原点地方。她对我们说:“对,父亲上次来老家以后,回去告诉我们,老宅上有一片树。”然后,她兴奋地像个孩子一样,站在那里留下了回韩家老宅的第一张照片。 

  她的二爷告诉我们,上次她的父亲回来看过老宅,说以后要回来盖个房子,等到老的时候回家乡定居。 

  目睹这片土地,她不禁顿生无尽的怀念,因为太太、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等老人都已经作古;也有无尽的感恩,因为这片土地给韩家人带来了生命,养育了韩家几代人。她深知,没有这片土地,就没今天在台湾韩家子孙以及幸福美满的生命。于是,她跪倒在地上,向这片土地顶礼膜拜,并说出心里感恩的话:“谢谢老宅,给我们韩家带来的美好的一切,也谢谢族人把这片土地保留至今,让我回来能够亲眼相见。” 

  随后,她用力把土地挖起、弄碎,放进坛里,思念的泪水、激动的泪水、感恩的泪水顺着脸留下来,也流进坛中的黄土中,深深地叩头,连同深深的祝福,已经凝聚成满满的爱家乡的情结,永远珍藏在圣神的坛中。台办工作人员递上隔潮用的塑料纸、装饰纸和绸带,她细心的一层一层盖好,最后用红绸带扎好,她说要带回老家放在供桌上,每逢清明、七月半(这天是大陆的祭奠祖先的节日)、春节的时候,让韩家的后人都来祭拜和烧纸。 

  在回学府豪庭的路上,不知是巧合还是天意,路南的小沟里出现了两只白鹅,见我们走来,竟然不停的鸣叫,红掌在清澈的水中拨起一圈圈清波,在迎接家人和客人的过往,让她和我们感到十分的亲切和温馨,她连忙跪下来,拍摄这一美妙的情景。真的像是有灵气一样,当她下跪拍照的时候,两只白鹅竟然不叫了,向着东面有游去,可谓是“一枝一物总关情!” 

  吃家常菜 

  午饭的地点在“新袁交通饭店”,这家饭店就在新袁街南众裴路的东边上,饭店的装潢和规格不是新袁最好的,但是,他家的新袁家常菜做得确是很不错的,在这里可以品尝到具有新袁特色的家常菜,也许这正是台办刘主任把招待她们的午饭放在这里的缘由吧! 

  就餐前,韩必霁教授喝了口说“这里的水口感真的好,特别甜,真是亲不亲家乡人,甜不甜家乡水呀!”。我告诉她:“这里的水是从新袁西面的高通河引来的,高通河又通成子湖,而成子湖又与中国的四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相连。另外,你对家乡有着浓厚的感情,所以你会感觉这里的水甜的嘛!”她听了连连点头,接连喝了两杯。 

  谈笑间,菜已经上桌了,第一道菜是白菜羊肉汤,我告诉她:“新袁镇以山羊之乡名扬市内外,新袁羊肉是出了名的美食,有这样的说法:来新袁不吃羊肉等于没来!所以在新袁招待尊贵的客人的话,羊肉这道菜是首选的!”。吃饭时韩必霁教授不时地说:“我这次回到老家寻亲祭祖,台办、教育局方方面面考虑得非常周到,给予了许多的帮助,而且一直陪伴着我,让我实现了多年的心愿,让我们倍感幸福和温暖,我要感谢你们!” 

  当她品尝碗里的羊肉和汤时,特别开心,因为这是她55年来第一次品尝家乡的正宗羊肉。她不停地说:“味道绝对嗨嗨!新袁羊肉真的是名不虚传!”她的话引得我们大家都笑了起来,因为“绝对嗨嗨”是她昨天晚上和台办刘主任等在一起吃饭时候才学会的一句泗阳大土话。服务员端上一道 “蒜黄烧肉丝”,她特别爱吃,一连夹了几次,她说:“在高雄,妈妈在世的时候也会经常给我们炒这个菜,也是这样的味道呀!”当吃到“家常豆腐”时,她感到特别的亲切,她说:“奶奶在世的时候,也爱做家常豆腐,做法和这差不多。把锅烧热,锅放点油,然后把豆腐切成片块放到锅里铺开,把握好时间,把豆腐翻过来,看到豆腐面被烤黄,等到另外一面也烤黄了,放上白菜烧,或者放上蒜苗炒,做出的菜,特别的可口,一点也不腻人。”我们在场的人都佩服她的记忆力特别好,描述得很准确。提到豆腐,问她是否知道香椿拌豆腐的菜,她也娓娓道来:“把嫩的香椿叶子用开水烫一下,切碎,把豆腐放在开水里煮一下捞出,用刀切成小块子,在把香椿碎叶撒到豆腐上,再加上酱油、麻油佐料拌一下,这样就香椿拌豆腐就做好了。”她说的跟我们的做法一模一样,原来她们在高雄吃的很多菜,都是奶奶和母亲在家乡的做法,难怪她记得深刻。 

  她还向我们介绍了“芫荽拌花生米”的做法,讲的头头是道,让我们觉得她就是在新袁出生和生活一样。交谈中,她对泗阳的一些方言土话也记忆犹新,什么“尅(打)牌”、“够的(做什么的)”、“东北拐(角)”、“坑得吗?(怎么这样?)”等土语也都听得懂、知道意思。 

  到这里,我也体会到:她为什么对家乡这么热爱了,对亲人这么无比地怀念了,因为家庭对她的影响太大了,爷爷、奶奶、父亲、母亲解放前虽然不得已去了台湾,可是他们的心一直想着家乡,他们家庭和睦而幸福,把乡情、民俗和家乡的饮食文化等一直保留和传承者,把中华民族的文化不断的传递给自己的下一代! 

  这顿午饭,与其说是吃饭,更不如说是一次难得的家乡饮食交流、文化交流,让我们之间的家乡情谊更加深厚,也让我们对她的家乡情结有了更深的了解。 

  七、祭奠外婆 

  午饭后,我们在她的二舅引导下驱车去她的外婆的墓地,经过新袁街、新吴路、谢庄和交界方向的路,大约7里的路程,我们的车子到了一片杨树林旁边,车子沿林中土路向南约500米的地方停了下来,我们步行来到一片坟坟冢的地方,她的二舅指着前面的用水泥混凝土做的墓碑说:“这就是你舅奶的坟墓。”我们仔细看了一下,上面有“张超、张吴氏之墓的字样”,立碑的人和时间因为年代长已经模糊不清,确定就是她的外婆的墓,因为她的外公叫张超,她的外婆姓吴,由于没有名字,所以就叫张吴氏。她的二舅告诉我,其实墓里只有她的外婆一个尸骨,后来知道她的外公也去世了,就用地方招魂的方法,把她的外公和外婆合葬在一起的。 

  这里还有一段辛酸而又感人的过往。1949年,国民党当局败退台湾时,韩必霁教授的外公、妈妈、爷爷、奶奶、父亲等亲属也加入南去台湾的行列。1949年5月,在上海码头乘船去台湾时,也许因为船票紧张,也许因为不想带其他家人去的原因,她的外公没有带自己的夫人,没有带孩子,她的妈妈是跟随家旁的大伯上的船。她的外婆也许希望女儿去台湾能够有个好生活、好前途,就没有阻拦,就把身上仅有的12块银元给了她的母亲。她的外婆只好带着一个儿子和小女儿回到家中。从此,一湾海峡,让她的外婆和外公、妈妈再也没有相见。 

  听她的二舅说,她的外婆是个善良厚道、与世无争、任劳任怨的人,为了养家糊口,真的是吃尽了千辛万苦。她的二舅说:“我记得二娘是75年底去世的,真是受尽了苦,没有过上一天的好日子,人瘦的可以看到皮肤下的骨头!临死的时候一直想念台湾的亲人!” 

  听到这些,韩必霁教授的泪水已经无法控制直往下流,她的二舅帮助她献花,用铲子在墓碑的两旁挖出小坑说:“二妈,你的外甥女来祭奠你了!”她把花的底部插进坑里,然后,她的二舅又培上土、踩实,黄的、红的花朵绽放在外婆的墓前,显得特别耀眼和美观,让墓地陡然充满了生机,像是她的外婆美好心灵盛开出的鲜艳花朵。她跪下来,不停地烧纸,哭着说:“舅奶,我来看您了,妈妈在病床上的时候,还想者要回家看您,可是没有机会,她也没有能够孝敬你一天,特别的愧疚。” 

  “舅奶,你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当年上海码头,您把仅有的12块大洋给了我的妈妈,我知道您是把希望和幸福留给了妈妈,而把苦难甚至死亡留给了自己,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她泣不成声:“舅奶,您给的12块大洋,妈妈没有舍得用,又分给了我们兄妹五人,现在已经变为我们的传家宝!妈妈遗传了你的善良和勤劳,孝敬老人,任劳任怨,是贤妻良母,把我们兄妹五人都培养成人、成才!” 

  “舅奶,我也是个母亲了,我要以您和妈妈为榜样,在家做个贤妻良母,在外努力工作,为大陆和台湾的和平统一不懈努力,希望不再让亲人分离的悲剧重演!” 

  “舅奶,您在世时,妈妈和我都没有能够孝您、服侍您,今天,我还有代表妈妈给您烧纸钱了,希望妈妈在天堂和您相见、一切如意!” 

  “舅奶、妈妈,希望您永远保佑家人平安快乐、没有灾难、生活幸福!” 

  ....... 

  她的话也感动了我们在场的所有人,每个人的眼角都挂上了泪水,都景仰这样一个伟大无私、宽容善良的母亲。 

  屡屡纸烟,送去了她的深深思念与愧疚,滴滴泪水传递了无限的祝福与期盼。 

  真是苍天有眼,野外竟然没有一点风,纸钱灰没有被吹走一点,她的二舅拿来一个棍棒,在纸钱灰的外面划了一个圈(这样纸钱就不会流失),她又用棍棒细心把纸钱搅了又搅,让每一张纸都化为灰烬,化为天堂的金币。 

  泪水寄情,磕头有意。她在碑前深深地磕头,随后,她的二舅也磕了头。 

  最后,在我的提议下,大家一起向伟大的母亲三鞠躬! 

  ...... 

  接着韩必霁教授将去祭奠韩族祠堂,离新袁有几十里,加上我的单位还有事情要处理,我就没有陪同他们同去。她对我一天的陪同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我也向她深情道别:“很荣幸能够认识你,为你回家寻亲祭祖能做一点事情也算是有缘!诚如你所说:人行好事,不问前程!希望你以后能常回家看看!” 

  回来的路上,脑豪礼回忆着点点滴滴,大陆台湾一家亲,亲不亲家乡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参与韩必霁教授祭祖寻亲的每一个,都被这亲人的见面情景一次次感动,被她的对这片土地的思念、感恩、虔诚、热爱、珍惜、不舍、情形所一次次感染,泪水也不知道流了多少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