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两岸信使——记心系家乡的周振华先生

2020-04-07 09:40来源:常州市台办字号:       转发 打印

  江苏省台办政府网站4月7日讯 “陈主任,我大伯今天过世了。”3月20日晚,手机微信闪出一条信息,几乎同时,台北市武进同乡会总干事刘达岭、周纯娟奶奶等乡亲都第一时间转发了周振华教授去世的消息。尽管我深知近些年来周教授身体一直欠佳,但确认他就这样离开了我们,心里真是空落落的。 

  “周教授真是个大好人。”“他对同乡会的贡献良多。”“两岸交流的事情他真的是用心在做。”“凡是找到周教授,他总归会想办法帮你解决。”和在台乡亲聊起周教授,这几乎是大家对他的一致评价,他心系家乡的桑梓情怀,洁行高义的人格魅力让人敬仰。 

  周振华,出生于1933年10月26日,谱名振昌,幼名大华,武进牛塘乡(原福渚乡)沈家弄人,原台湾“国防医学院”社会科学部主任、教授,数届台北市武进同乡会常务理事、总干事。因他的二伯父周善清未曾生育,周振华三岁时便过嗣二伯父家,少时随二伯父经商。1940年,他在宜兴杨巷镇河西小学就读,时值日本侵略军的铁蹄遍及杨巷,上课时常遭受日机扰乱,一家人被迫返回武进故里,仅依农耕养蚕维持家计,后周振华就读沈家弄小学,1949年赴台。 

  自海峡两岸开放后,周教授无时无刻不想着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只因当时两岸敌对状态尚未解除等原因,直至1990年春才踏上回乡之路。在常州市清凉新村,他拜见了生母袁巧珍,在武进牛塘沈家弄,他与弟妹亲友重逢,共享家人团聚的快慰。“我终于回到我的故乡,我的出生地!”这是周振华回乡后的第一感言。从此,他精神上有了无限的安慰,生命有了新的意义。 

  周振华在担任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协会之中华逸仙学术研究会会长期间,以其从教多年的人脉、深厚的国学素养、著书立说的学界影响,于1998年9月组织江苏常州教育文化访问团,不仅举办了大型研讨会,还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学术交流,在常州乃至整个江苏产生了积极影响。1999年8月,周振华在台湾《中国时报》基金会和裕隆集团的赞助下,促成常州天鹅少儿民乐团赴台访问演出,开创了常台文化艺术交流的新纪元。 

  周振华以极度的热忱投入同乡会事务,事无巨细,任劳任怨。上世纪90年代,家乡与台湾交流联系的平台不多,同乡会在期间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周振华就是常州台湾两地的交流“使者”。每次只要有家乡的参访团到台湾,周振华总是充分准备,全程陪同,精心安排。为增进年轻一代的认同感,他更是自告奋勇,积极促成了武进、台北两地新生代的交流互访。近30年来,周振华累计返乡40余次,参与经贸交流20多场,组织接待重点交流团组50余个,为促进两岸经贸、科技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 

  周振华一生热心公益,为了吴稚晖故居的修复,他积极奔走,参与资助;为了促进於世达、是三行等台湾书画名家回乡办展,他不辞辛劳,反复对接;为了常州逸仙进修学校的创办,他更是出钱出力……在担任曹仲植基金会第十二届及第十三届董事期间,他大力推动家乡慈善事业发展,积极服务在台乡亲。 

  我与周振华教授的“初识”缘于一场“意外”。2018年7月1日,台北市武进同乡会成立50周年庆典,乡亲云集,大家同叙乡情,追忆过去,感恩付出。庆典过后,同乡会重点理监事一起餐叙,举杯交错间,大家也为一些不能见面的故友而添一份憾意:“周教授要是身体好的话,这样的活动他必是不会缺席的。”“他现入住安养院,日常生活由他的小女儿料理。”时间不知不觉已近晚上八点,正当大家闲聊时,总干事刘达岭走近对我说:“周教授在楼下了。他已经吃过晚饭,但说一定要来看看家乡的台办主任!”“周教授要来!”这一消息显然太意外!大家不由自主停止闲聊,走出座位,分列在餐厅的入口。当周振华教授的轮椅刚推进餐厅时,大家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我永远也忘不了周教授见到我时,努力地想从轮椅上站起来,只为看看来自家乡的“熟人”。每当想起这些,我的内心总被一种炽热的情感充斥着,满满的、浓浓的...... 

  更令我意想不到的是,2019年10月,周振华教授居然能再次来到武进,尽管小女佩琪仅是告知其父的个别“密友”,但一茬茬的朋友还是把周振华教授的返乡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来年开春再来武进”是我和周振华教授的美丽约定。他还特意嘱咐女儿,下次他要在武进待得久一些,他要花点时间,再细细看看……(武进区台办 陈月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