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锦凤朝阳——台胞汤锦文捐款记

2018-12-05 13:37来源:常州市台办字号:       转发 打印

    江苏省台办政府网站12月5日讯 改革开放以来,两岸和平交流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台胞汤锦文为支持家乡发展教育,将一生积蓄,捐献给寨桥、前黄两中学建造教学楼,其事迹令人感动。汤先生两次到校,笔者均参与接待,因以文记之。 

  1997年8月25日,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寨桥中学新建的教学大楼在阳光下显得更加美丽。楼顶上,“锦凤楼”3个金黄色的大字和楼前门墙上“庆祝寨桥中学新校舍落成暨汤锦文先生捐赠典礼”的红布黄字标语相映生辉。校园里,彩旗招展,许多学生握着鲜花,热情地迎接汤先生。 

  “来了,来了!”随着一辆白色的小轿车驶进校门,校园里立刻响起热烈的鼓乐声和欢呼声。车门开了,满头白发、面容清瘦、身穿白布短袖衬衫的汤先生在外孙潘小平的搀扶下跨下汽车,微笑着向大家招手,缓缓地走进教学大楼。 

  汤锦文是寨桥大河头人。1949年,他和妻子卞凤美前往台湾,从此与父母、家人、亲友分离,每当夜深人静,思乡之情便涌上心头。1984年9月,汤先生乘老朋友吴伯雄到香港活动之机,托他给留在大陆的大女儿汤仁安寄了第一封信。不久,接到女儿回信,夫妻俩激动地掉下眼泪。隔海相望数十年的亲人终于架起了沟通心灵的桥梁。第二年清明节,汤先生就回乡探亲。他踏上家乡热土,站到父母墓地,哀思无限;他与亲戚、旧友相聚,感慨万千。“寨桥是养育我的故乡;前黄是我妻子的娘家,以前,我曾在此工作。过去因为战乱,不能造福一方。现在时代不同,我理应为大家做点好事。” 

  妻子卞凤美也支持汤锦文回家乡做好事。因身体原因,她虽未回乡,但对家乡的挂念丝毫不亚于汤先生。汤先生每次回大陆,她总是反复叮嘱;每次回台,也总是反复询问。她曾对台湾的儿女说:“兄弟姐妹同根生,两岸同胞一家人。”1995年7月,卞凤美去世,临终前,她嘱咐儿子:“一定要帮助父亲把家乡的好事办好!”儿子含泪点头。许多台湾亲友闻后无不为之感动。 

  当时,前黄、寨桥两中学都在兴建校舍。寨桥镇政府于1993年拟将寨桥、灵台两初中合并,易地兴建寨桥中学。1994年新校舍一期工程完工,但因资金不足,二期工程进展缓慢。镇政府为筹集资金,在1996年1月发动捐款。汤先生得此信息,决定将自己一生积蓄的600万元新台币,约合200万元人民币悉数捐献给家乡兴建学校。 

  在台湾,汤锦文每月领退休金3万元新台币,收入很普通。在朋友们看来,汤锦文的“吝啬”也是出了名的:别人扔掉的木屐、扫把,他捡来修理、使用;每天的蔬菜、吃食,只挑便宜的买;台湾70岁以上老兵乘公交车不要钱,他从不掏钱乘“的士”。退休后他还坚持读书、写文章,他把都稿费存起来,舍不得用。然而,他却为台北武进同乡会整修望乡塔捐了20万元新台币,之后更是捐出全部积蓄用于支持家乡教育。 

  遵照汤锦文的嘱托,儿子汤永康到银行办理了汇款手续。寨桥、前黄两中学各得其半。寨桥中学校舍二期工程顺利竣工,灵台初中如期合并。到了新学校,看到新校舍,大家无不称赞汤先生“捐资兴学,品德高尚!”  

  汤锦文给教学楼题名“锦凤楼”,他说:“锦凤楼古指帝王宫内楼阁,也指文才荟萃之地。教学楼恰好建在朝阳村。‘锦凤朝阳’,寓意深远。希望大家努力学习文化、立志成才、建设祖国,让国家真正发展、强大!” 

  1998年的清明节,86岁的汤锦文在儿子汤永康的陪同下再次登上“锦凤楼”。在接待室,校长向汤先生父子介绍了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取得的优异成绩。汤先生父子得知学校教育得到上级和群众好评时,都非常高兴。后来,汤先生父子还参观了正在建造中的新校舍三期工程。汤先生边参观边兴奋地说:“没想到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教育事业发展得这样快,相信以后会发展得更快、更好。” 

  汤先生的话没有错:第二年,寨桥中学被评为“江苏省实现教育现代化工程首批示范初中”,后来,又被江苏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改造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这是改革开放取得的成绩,也是两岸和平发展的丰硕成果。家乡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汤锦文先生。 

  作者:武进区寨桥初级中学 蒋坤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