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40年,湟里镇与台湾民间交往那些事

2018-10-15 15:29来源:常州市台办字号:       转发 打印

  等待了40年 

  上世纪80年代,在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镇老邮局的门口,每天都会看到一个年过古稀的老人在驻足、在徘徊。看他样子,像是在等人。 

  ,就是台胞薛霞贤的老父亲。 

  ,确实是在“等人”,确切地说,是在等信,等待失散多年的大女儿薛霞贤的信。早在上世纪40年代,薛霞贤随大女婿匆匆去了台湾,这一走,就是40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1986年春节,也就是薛霞贤要回来的那年。她的老父亲从邮局回来,因突发脑溢血,倒在了家门口,带着满腔的失望、一生的遗憾离开了人间。 

  30年前,台湾开放赴大陆探亲,1987年4月25日,薛霞贤从台湾转道香港到上海虹桥机场,弟妹们赶到机场把时隔40年的她接到了湟里老家。 刚到家门口,老娘就迎了上来,薛霞贤一声“娘!……”俩个人就抱在了一起,久久也不愿分开。 

  等待了65年的相会 

  在湟里镇新街上做副食品门市生意的台属吴亚平,其母已七旬多,外公1949年随国民党部队赴台,现年也已九旬多了,母亲和外公60多年没有见面,现在意外得知外公仍健在,母亲日思夜想,多次提出要求到台湾探望外公,却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实现,又由于母亲身体欠佳,乘车会晕车,更不要说搭飞机,因此不敢冒险。最近母亲身体已有好转,又反复提及此事。 

  为了达成母亲多年来的宿愿,吴亚平与丈夫商量,于2014年6月10日亲自陪同母亲随旅行团前往台湾,赶到外公家与外公及家人相聚,大家见面自然十分高兴。想不到母亲居然乘汽车和飞机头都不晕目也不眩了,真是奇迹。 

  她们在台湾逗留了8天7夜,这几天原本是极平常、极普通的日子,但对于吴亚平的母亲来说,却有着极不平常、极不普通的意义。为了这一天,吴亚平的母亲已经等待了65年,等待的时光是漫长的,但这次终于和日夜想念的亲人见面了:激烈的拥抱,热切的问候, 滚烫的泪花…… 

  多少个日日夜夜的等待,让她们有太多的期待和感慨。这泪水中饱含着太多的思念,太多的酸楚,太多的悲喜……而当双方离别时,心中又不免生出一丝悲凉:海峡两岸同是炎黄子孙,究竞要阻隔到何时呢? 

  等待了一辈子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周玉鳞的父亲没有读过余光中的《乡愁》,也不会用那样诗意的语言表达他的思念,然而,他的目光曾无数次穿越时空,向着那一湾浅浅的海峡凝望,他在黎明的田野里凝望,在黄昏的河岸边凝望;在黑发的中年时凝望,在垂老的双眸里凝望,凝望他那如花岁月便离开他的孩子。在凝望里想象着儿子长成壮年,然后变成中年,但是他望穿双眼也没能看见离去的儿子,能看见的只是白发渐渐染上了双鬓,能感觉到的只是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思念之情。 终于,他的凝望要随他的生命而去了,见不到儿子他不甘心啊,临死前他抓住周玉鳞的手:“答应我,今后要是可以到那边去,你要找他!” 

  两岸通邮后,周玉鳞便开始用书信向海峡对岸寻亲。他深情地回忆儿时与哥哥朝夕相处的快乐时光,详细描绘分别时的情景。第一封信、第二封信、第三封信……一次又一次的期待,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信越写越短,语言越来越冷静和理性,然而每当听到广播里播放寻亲成功的消息,每当看到报纸上登载海峡两岸亲人团聚的新闻,他的心底又会升腾起新的希望…… 

  可怜海望亲何处,长使兄弟泪自流。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2003年的一天,他收到了一封台湾红十字会的回信,信上只有短短的几句话:“根据您提供的情况,没有找到……”他还在找他。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10年分离足已使夫妻之间悲悲切切,更何况两岸亲人半个多世纪的隔绝啊!(武进区台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