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台湾“诗魔”洛夫逝世 与江苏友情深厚

2018-03-21 07:25来源:扬子晚报字号:       转发 打印

  

  《洛夫长诗》封面。

  台湾著名诗人洛夫先生于19日凌晨3点21分逝世,享年91岁。消息传到江苏南京,曾与洛夫先生亲密交往,出版洛夫作品的的出版人、诗人于奎潮,还有为洛夫新书首发举办活动,两岸奔波多次的先锋书店当家人钱晓华,都感到震惊和突然,于奎潮透露,洛夫先生已答应在江苏出版他的自传,曾表示今年将再来南京。他在医院期间,听说《昨日之蛇:洛夫动物诗集》有望4月问世,已不能言语的洛夫先生,点头称赞。扬子晚报记者 蔡震 文/摄

  洛夫两次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诗人余光中去了,如今洛夫也去了。两位诗人因同年出生,在台湾,大家称他俩为“文坛双星”。因诗作《魔歌》盛传,洛夫被誉为“诗魔”,更因长诗《漂木》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而名声大噪。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诗人洛夫几乎每年都会返乡大陆,他的文化之旅也几乎是必来南京。2013年和2015年的金秋十月,80多岁高龄的洛夫,身体健朗,神采奕奕,两次飞来南京参加他的新书首发活动,并接受了扬子晚报记者专访。他曾感慨说:“第一次来南京,匆匆而过,印象不深,这五六年,每次来南京,都感受到了这里的文化氛围,特别是诗歌界非常活跃,诗歌的生命力旺盛。”

  谈起当下,洛夫感叹,虽然物质欲求高涨,但精神需求令人忧心。因此,他坚信,今天仍然是一个需要诗歌的时代。“诗意地活着不但是诗人的理想,也是民族提升境界的因素。”洛夫说,写诗靠的是灵感,冲动时有时好句子就会涌现。他觉着,“眼下大家都在玩微信,倒是写诗的好平台,我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微信圈。”他看到网络时代诗歌的生命在流淌,“网络上写诗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网络没有红绿灯,可以无限制地发表,什么人都可以写。坏处是生命短暂,一两天就不见了。”对于诗歌发展前景,洛夫持乐观态度,他说,“诗歌是历史的见证人,文化的创造者。我相信,好的诗歌肯定不会被淹没,我对此寄予厚望。”

  洛夫诗歌在江苏“安营扎寨”

  昨天中午,扬子晚报记者连线江苏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于奎潮时,他正和先锋书店当家人钱晓华商谈活动事宜,得知洛夫去世,两人都表示十分震惊和突然。于奎潮还记得,2009年他赶往湖南衡南县、洛夫的家乡参加诗歌节,“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洛夫,之后几乎每年我们都会见面。”

  于奎潮告诉记者,洛夫与江苏十分有缘,由于江苏出版人的敬业和努力,洛夫的作品在江苏已经“安营扎寨”,江苏文艺出版社从2010年开始陆续推出了洛夫8种新书,包括收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长诗《漂木》的《洛夫诗全集》,以及《烟之外》《因为风的缘故》《唐诗解构》《洛夫谈诗》《洛夫长诗》《洛夫诗手稿》,散文集《大河的潜流》等8部作品,第9部《昨日之蛇:洛夫动物诗集》刚刚下厂,计划在4月份与读者见面。“洛夫在住院期间,惦念着新书的出版,家人告诉他4月与读者见面,已经不能言语的洛夫,点头称赞。”

  感伤之余,令于奎潮感到最大遗憾的是洛夫回忆录的出版事宜,“几年前,洛夫已答应自传交由江苏来出版,没想到他匆匆离去。”于奎潮表示,洛夫是现当代新诗史上的一个高峰,“无论是长诗,还是短诗,洛夫都是一流的,他为我们留下许多经典之作。可以说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去世,无疑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大损失。”

  先锋书店是洛夫每次到访南京的必到之处,当家人钱晓华每次都前往机场迎候,“我去台湾,洛夫夫妇不顾高龄,陪同我一起逛书店,留下许多美好回忆。”给钱晓华深刻印象的是,洛夫待人谦和低调。去年他与洛夫曾约好,“今年将再次邀请他来南京的。”钱晓华有点哽咽:“先锋书店永远怀念他。”

  长诗《漂木》曾获诺奖提名

  洛夫原名莫运端,初中时受俄国文学影响,将名字由“运端”改为“洛夫”。  

  洛夫和余光中一直被世界华文诗坛誉为双子星座,洛夫的《边界望乡》和余光中的《乡愁》一样脍炙人口。虽在大陆的名气不如余光中响亮,但在台湾诗界洛夫的名望却在余光中之上。1979年3月,洛夫访问香港时创作《边界望乡》,诗人余光中陪同他去边界落马洲用望远镜看大陆,洛夫离乡三十年,近在咫尺却过不去,有家不能归,近乡情切。于是写下了震撼人心的诗——《边界望乡》,传神地表达了游子怀乡咫尺天涯的伤痛、落寞和无奈。《因为风的缘故》是洛夫最广为人知的诗,是一首写给妻子陈琼芳的爱情诗,曾由洛夫之子莫凡谱曲并演唱。

  据于奎潮介绍,江苏出版的《洛夫诗全集》分上下两册,收录了洛夫60多年千余首诗歌,其中除了早期现代主义代表作《石室之死亡》以及《因为风的缘故》《边界望乡》等名篇外,那首轰动华文世界的3200多行的长诗《漂木》也在其中。2001年,《漂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洛夫说这是他积压心中半个世纪的作品。对于提名,洛夫看得很淡,他曾对扬子晚报记者说:“不会写进我的年谱里,对我来说,没得奖,就没有意义。”不过,洛夫告诉记者,为写这首诗,1996年定居加拿大后,曾封闭自己一年多,专心在书房“雪斋”创作,“开始只是想写个人的海外漂泊,后来扩容成海外中华儿女漂泊的生活和孤寂的内心世界。”

  洛夫形容,凡是太阳照射到的地方,那里一定有落脚的华人,“数千万华人都是这样漂啊漂,但根始终在中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