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江苏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繁體版

泰州市接待台胞回忆文章登上香港文汇报

2017-10-12 08:10:00
来源:泰州日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年国庆中秋假期里,由香港文汇报记者专题采访原县级泰州市首任台胞接待站站长范观澜的一组回忆文章《助力台胞寻亲,见证两岸真情》,于10月5日整版刊发在香港文汇报A7版,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今年是两岸恢复民间交流交往三十周年,该整版为香港文汇报的“两岸交流三十年”专题策划之一。

  助力寻亲的成就感无以言喻

  今年65岁的范观澜现为我市作协副主席、泰州历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员。1987年,海峡两岸在隔绝近四十年后开放探亲。因工作需要,当年9月,范观澜从泰州市人民医院办公室调至市台办,担任县级泰州市首任台湾同胞接待站站长。

  “担任台湾同胞接待站站长的三年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在报道的开篇第一句,范观澜就道出了他的心声。他说,正是因为三十年前接待和帮助前来泰州寻亲与重返故里的台湾同胞,让他有缘见证了海峡两岸割不断的血脉亲情。

  专访中,范观澜回顾分享了他见证两岸三十年交流中的亲身经历:作为一位专事台湾同胞接待的人员,他更需要了解1949年以前老泰州的历史文化地理。为此,他常去档案馆抄录1949年前老泰州的版图,包括所属的区、镇、保、甲等。

  当年邮政局里寄自台湾的许多封无法投递的寻亲信件,经他梳理判断,一封封找到了收件人。范观澜说,每回看到人家失散几十年后突然得到亲人的消息,最终得以团聚,“那种成就感,无以言喻。”

  忆及30年前,范观澜思绪起伏。他说,县级泰州市共有去台人员1477人,自1987年11月起,第一年回乡探亲的台胞有126批192人。那3年间,他接待了来泰州寻亲探访与观光旅游的台胞近千人次。

  1988年6月15日,曾任国民党海军某舰轮机长的台胞谢承业先生只身回泰州寻找失散四十年的亲人。经多方查找,范观澜找到了谢承业的母亲健在并已迁居上海的线索。在陪同谢承业到上海认亲时,他看到了让人唏嘘感动的一幕:到了家门口,看见谢承业走进门,86岁高龄、已患老年性痴呆的谢老太太突然站了起来,静默片刻,疑惑地问:“是承业儿吗?儿呀,你不是死了吗?我每年都给你烧纸啊!”谢承业一把抓住母亲的手,满脸泪水,“妈妈,我终于回家了。”

  台胞接待站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在接受采访中,范观澜总结了自己当台胞接待站站长的经历和感受,他概括为:“用心去做”。

  在抄录整理老泰州地名和文史资料同时,他常通过听课、看纪录片,“恶补”台湾风土人情,特别对泰州去台人员比较集中的地区更为留心,同时注意从台港报纸上搜集在台泰州籍乡贤的活动情况。

  范观澜了解到,赴台湾的大陆高僧中,智光、南亭、东初、成一、了中、妙然等都是泰州籍,以至于在台湾寺庙中,泰州方言曾成为僧尼常用语言。为此,范观澜专门学习佛教知识,熟悉僧侣的生活习惯。

  回忆文章《接待高僧,结缘佛教》中这样写道:1988年4月16日,时任台湾“中国佛教会”秘书长、台北首剎善导寺住持了中法师,相隔四十年后第一次回乡探亲。在上海虹桥机场,范观澜迎上前去,诚恳地对了中法师说:“法师住持的寺庙在台北的忠孝东路”,一句话拉近了距离。之后,范观澜还陪同了中法师参观了上海、南京、扬州、镇江等地寺庙和城市建设。

  回到台湾后,台湾记者问了中法师在大陆有何不便,了中法师回道:“在大陆生活了十多天,一切都很方便。如有困难,就找当地的台胞接待站,什么问题都能解决。”同年,了中法师先后介绍了五批台湾佛教人士访问泰州。

  也因为与台湾高僧的交流,此后20余年,范观澜痴迷于佛教文化研究。他奔走两岸,拜访高僧与文化学者,研究文章屡屡发表于台湾的杂志上,并多次应邀赴台湾参加佛教学术会议,先后出版了《江淮名刹泰州光孝寺》《华严文汇》《成一法师传》等近200万字佛教文化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