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江苏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繁體版

昆山开发区:美美与共打造台商台胞“第二故乡”

2022-08-01 08:41:00
来源:新华日报
  夜幕降临,位于昆山开发区的“宝岛又一村”慧聚夜市,迎来了一天当中最热闹的时段,一个个摊位前升腾起浓浓“烟火气”。车轮饼、蚵仔煎、大肠包小肠……穿梭其间,各式各样地道台湾小吃应接不暇,熙攘的人群里,台湾腔普通话、闽南语此起彼伏,几乎让人忘了这是在距离台湾近千公里之外的昆山。

  回溯过往,昆山成就了台商的事业兴旺,台商造就了昆山的持续辉煌,而昆山开发区3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便是最佳佐证。如今,昆山开发区正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不断在就业、创业、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为台商台胞创造更便利条件、提供更舒心服务,营造更优越环境,增强他们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携手打造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共同奋斗的“精神家园”。

  结缘:天时、地利、人和

  昆山开发区与初代台商的相遇相知,来自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作用。

  上世纪80年代,由于土地、劳动力价格、市场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不少台湾制造企业发展受阻,适逢大陆改革开放“春潮涌动”,以及两岸开放探亲交流,隔绝状态被打破,一些台商便萌生了来大陆投资的想法。

  1990年4月,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良好的开发开放形势,让浦东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许多外资、台资闻风而至,这也在无形中为紧邻上海的昆山牵起了一根“红线”。不过,能够赢得台商青睐,除了时代赋予的机遇外,更多的还是依靠昆山人那股“拼抢”劲头和干事热情。

  1990年10月,台企台湾顺昌纺织落户昆山开发区,在这一标志性事件的背后,隐藏着一段趣事至今为昆山人津津乐道。那时,时任昆山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的宣炳龙听闻驾驶员要请假去虹桥机场接台湾亲戚,还是名有投资意向的台商,当即叮嘱,“你接他来昆山,我请台湾客人吃顿饭。”席间,在宣炳龙的游说下,台湾客商对开发区产生了浓厚的投资兴趣,没过多久,顺昌纺织项目成功落地,昆山台企实现“零突破”。

  随着1992年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执行沿海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三两减半”等政策,昆山开发区对台资的吸引力进一步放大,再加上当地大力实施以外引外、以商引商、以台引台举措,一时间,大批台企落户,台资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

  背靠上海的区位优势,低廉的土地价格、劳动力成本,以及政策红利的加持,成为早期昆山开发区招引台资的重要“筹码”。但抛开这些因素,最终促使台商拍板投资的关键,是这里干部的质朴诚恳,以及他们倾心打造的优良营商环境。

  上世纪90年代初,辗转过广东、上海等地考察投资环境的台湾楠梓电子董事长吴礼淦,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到昆山开发区,让他感到惊讶的是,在别的地方苦候几周都得不到的咨询回复,昆山开发区在半小时内就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现场答复。吴礼淦当即敲定在昆山开发区投资3000万美元,创办了日后昆山的知名企业——昆山沪士电子有限公司。

  既没有“地缘”关系,历史上也不存在紧密联系,昆山开发区“毫无征兆”地受到台商热捧,靠的是主动抢抓浦东开发开放宝贵机遇,靠的是有效释放“国批”政策红利,靠的是大力实施亲商服务招商策略。昆山开发区用最大努力、最大诚意,打动了起初并不看好这里的台商,不仅开启了一段合作共赢的时代佳话,也为日后区域迅猛发展积攒了原始资本。

  共生:让“不可能”变为“可能”

  如果说,昆山开发区与台商的最初结缘具有一定的偶然性,那么,后续昆山开发区逐步“蝶变”为台资高地则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为了更好服务台商、利用台资,这片热土将诸多“不可能”变为了“可能”。

  “昆山什么都好,就是报关速度太慢, 要是有一个像台湾新竹那样的工业园就好了。”1997年的一次台商企业交流会上,吴礼淦的一句无意之言让宣炳龙眼睛一亮,在开发区内建立出口加工区的念头从他的脑海里迸发。

  然而,不说当时大陆尚没有先例,就连出口加工区这个概念也鲜有人知,要办成这件事可谓难于上青天。可就是凭着一股子干劲、闯劲、韧劲,宣炳龙赴京84次,申请材料写了几麻袋,一个部委一个部委地确认签字,最终为昆山争来了名额。2000年10月8日,昆山出口加工区正式封关运作,成为大陆首个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得益于此,仁宝、纬创、神达等台企巨头纷纷落户,这座苏南小城一跃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重要的生产基地。

  同样靠昆山人“争”出来、“跑”出来的,还有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为了“政策支持”,整整一年多时间,昆山的领导一次次跑北京和国家相关部委沟通联络,从概念到表述再到具体政策措施等,一步步勾画出试验区的轮廓。2013年2月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并在2020年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扩大试验区范围至昆山全市。

  扬皓光电开出全国内销第一张增值税发票、旭达电脑开出全国综保区全球维修业务第一、台胞领到江苏省首批港澳台居民居住证……迎着试验区建设的“春风”,昆山开发区迈上了深化两岸产业合作的新征程,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的探索试验在这里率先“开花”,并逐步转化为推动两岸产业合作、助力台企转型升级的突破性政策。

  事实表明,只要对台商台企发展有利,昆山人一定会千方百计穷尽所有的可能性,不断捕捉随时出现的新机遇,让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也正是在这股精神力量的鞭策下,昆山开发区主动作为、积极作为,形成了与台商、台企共生共荣的“命运共同体”,携手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和转型升级中赢得主动权,成就了全市经济发展“压舱石”“顶梁柱”的地位,以及连续稳居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考核榜单“第一方阵”的辉煌。

  融合:此心安处是吾乡

  随着台资企业逐渐成为昆山开发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台商台胞也慢慢成为了开发区“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多年来,昆山开发区持之以恒为台商台胞提供成就事业的广阔舞台、构筑心灵休憩的幸福港湾、打造生活宜居的美好乐园,越来越多的台商台胞开始爱上开发区、扎根开发区,将这里视为深深依恋的“第二故乡”。

  妈祖是四面环海的台湾最普遍的信仰,妈祖文化超越宗教,其进香、绕境等活动已成为台湾的民间节日。为响应广大台商台胞祈愿妈祖的精神文化需求,昆山开发区于2008年开建慧聚广场,至2012年正式对外开放。该广场占地面积达130亩,建筑面积超6万平方米,是华东地区首个“纯闽台风格”的古建筑群,也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妈祖庙所在地。

  奔跑、投掷、闪避、挥棒、接球……每逢周末,慧聚广场南侧的慢速垒球公园里,经常能看到两岸同胞以球会友、挥汗竞技的热闹场面。慢速垒球作为台湾地区广受欢迎的运动项目之一,随着广大台商来昆投资,被一同带到了昆山。迎合广大台商台胞打球、看球的需求,2011年,昆山开发区建成慧聚慢速垒球公园,共设置3个慢速垒球场,曾先后举办过中国慢垒球总决赛等一系列影响较大的赛事,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中国慢垒球训练基地”称号。

  放眼望去,“美美与共”已然成为当下昆台融合的真实写照。走在昆山开发区的大街小巷,丰富的台湾元素,让生活在这里的台商台胞深切地感到“人如在故土,家似在身边”。而为了让台商台胞更进一步获得家的感觉,昆山开发区深入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在创业、教育、医疗、社会救助等领域,大力推动“同等待遇”落细落实。

  在昆山开发区工作生活了快20年的老台胞许恒胜先生,如今与昆山本地居民一样,按年缴纳养老保险费,圆了“在昆山养老”的心愿。2020年8月,许先生使用手机APP成功办理参保缴费手续,成为江苏省首位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台湾同胞,“开发区的服务很暖心,政府给予了台商台胞很多关心和支持,特别是参保后,我在昆山的晚年生活就有了保障!”

  台商台胞来到昆山开发区的理由或许千千万万,但促使他们选择留下扎根的原因却惊人地相似,开放包容、热情好客、淳朴真挚、人文荟萃……那千言万语似乎最终都化作了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 周成瑜

  聚焦昆山开发区国批30周年系列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