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江苏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繁體版

江苏省台湾研究中心专家推出力著《两岸政治认同形成机制研究》

2022-07-05 15:15:00
来源:江苏省台办

  江苏省台办政府网站7月5日讯 近期,江苏省台湾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江苏省委党校王英教授在九州出版社发表了43万字的新著《两岸政治认同形成机制研究》一书,南大台研所前所长、博士生导师崔之清教授专门为该书作书评,推荐该书。 

  在书中,王英教授聚焦由于历史、政治、文化及国际因素等多方面原因叠加沉淀,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出现严重的错位、低迷现象这一重点问题,在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基础上,对两岸政治认同形成机制进行研究。该书以“台湾民众的两岸政治认同”为核心变量,通过历时性和共时性特征分析,认为台湾民众两岸政治认同的二元分离现象突出,即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分离、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分离、利益认同与制度认同分离。该书重点论述了理性自利和感性选择两种认同形成机制,认为台湾民众的两岸政治认同是合力作用的结果。从短期看,在利益驱动与价值诱导的博弈中,感性认同处于阶段性主导地位。从发展趋势看,理性选择最终将发挥决定性作用。因为当利益是短期的或可预期的,台湾民众的现实主义转向就十分明显。当“台湾认同”必须付出高昂代价时,“台湾认同”就会被嫌弃。该书认为,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在一系列政治符号的诱导作用下有进一步错位的危险。包括政治图腾—民主符号;政治工具—民粹符号;政治标签—统独符号;政治手法—“左右”符号。该书为两岸政治认同的建构提出了整合资源和重叠共识两条基本路径。 

  附件:崔之清教授书评《理性与温度兼具的<两岸政治认同形成机制研究>》 

理性与温度兼具的《两岸政治认同形成机制研究》 

  王英教授近期推出一部43万字的新著《两岸政治认同形成机制研究》,以独特的视角、原创性的观点和严密的学理分析,阐述了两岸政治认同的形成机制,补强了学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使广大读者面对风云诡谲的台海局势时,有更深层次的系统性认识和前瞻性思考,因此,这是一部具有开拓性的学术力作,并对客观理性观察和认识台情具有现实借鉴价值。 

  视角独到。由于长期接受“去中国化”影响,台湾民众的政治认同错位现象引人关注、令人担忧。虽然自1987年两岸开放交流以来,双方在“先经后政、先易后难、把握节奏、循序渐进”的基本共识下,于2008年实现了两岸全面三通,2010年签署了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标志着两岸经济关系一度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但是,作者敏锐地意识到,两岸关系即使在它最“密切”的时候,也一直停留在“容易”的事情上,停留在脱离政治的经济交流阶段,并未触碰政治对话协商这一敏感议题。基于政治认同是政治互信的必备条件,也是政治互信的结果或体现,如何推动台湾民众的政治认同问题,成为作者最为关心的议题。2012年,她以自选题目《两岸政治认同形成机制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为最早进入这个研究议题的学者之一。 

  学理性较强。不同于既有的研究偏重于描述重大事件和提出对策建议,该书注重学理性和系统性分析。它运用政治心理学原理,对“理性自利模式”和“感性选择模式”的形成进行了深入剖析;从族群政治理论出发,分析了“台湾意识”形成的集体行动逻辑;运用社会认同理论“内群体偏好”、“外群体偏见”和“刻板印象”等要素,对两岸政治认同所包含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等议题加以分析解读;根据社会交换理论提出的平衡因素,即社会规则、相对资源和最小兴趣原则,论述了丰富两岸政治认同中的交换性认同资源的重要意义;运用共生理论,探讨了两岸关系“共赢”和“共识”的可能性与局限性。虽然本书运用了多学科理论和方法,但是不乏两岸关系历史演进的丰富史实和案例陈述,这无疑大大提高了观点的可靠性。 

  主要观点具有原创性。本书的核心变量是“两岸政治认同”。作者通过概念界定、确定维度的方式对“两岸政治认同”进行了合理的操作化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台湾民众的两岸政治认同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特征。其中,有关“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分离、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分离、利益认同与制度认同分离”的二元分离特征的总结,为台湾民众两岸政治认同的错位现象画出了清晰的图像。作者进一步提出,“理性选择模式”是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形成的主导机制、“感性选择模式”是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形成的诱导机制。“理性自利”和“感性选择”两个假设并非竞争性假设,台湾民众的两岸政治认同错位现象是“理性自利”和“感性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两个假设在不同的时空范畴和限制条件下,其作用形态并不相同:即从短期看,在利益驱动与价值诱导的博弈中,感性认同处于阶段性主导地位;而从长期看,理性选择最终将发挥决定性作用。作者还对诱导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变质化的各种政治符号进行了梳理和探讨,这些政治符号包括建构“台湾认同”的政治图腾——民主符号、操纵台湾民意的政治工具——民粹符号、撕裂台湾社会的政治标签——统独符号、激化社会矛盾的政治手法——“左右”符号等等。作者将破解两岸政治认同的“死结”分成“引导认同”和“强制认同”两种不同的路径,并侧重论述了“引导认同”路径,即通过整合资源和重叠共识重构两岸政治认同,其演绎逻辑为“两岸相互吸引→两岸交往→两岸整合→两岸认同”。这种人文主义的凝视,为复杂严峻的两岸关系增添了一抹温情,有助于促进两岸人民的心灵沟通。  

  对台研究既是一个学术研究领域,同时又有极强的实践性。在“台湾民众的两岸政治认同”这一学术研究主线下,王英教授先后发表了5篇C刊论文、4篇调研报告和5篇决策咨询报告,聚焦当下的两岸交流和对台湾民众的工作。举例而言,在本书中,她提到,当两岸政治认同的利益是短期的或可预期的,台湾民众的现实主义转向就十分明显,而当“台湾认同”必须付出高昂代价时,“台湾认同”就可能被嫌弃,这提醒我们在引导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时要特别重视利益促进机制的演绎。              

                                                                                                           崔之清 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前所长、博士生导师、教授 

                                                                                                                                 2022年6月30日于南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