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常州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

2018-03-26 15:21来源:常州市人民政府网站字号:       转发 打印
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
常政办发〔2018〕26号
   

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公司、直属单位: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有力推进就业创业先行区建设,增强创业就业富民新动能,根据《省政府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7〕131号)和《中共常州市委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富民增收培植常州幸福树的实施意见》(常发〔2017〕23号),现就进一步做好就业创业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坚持就业优先,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一)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联动。着力推进经济中高速发展,持续增强经济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加强财税、金融、投资等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的衔接,制定重大政策时综合评价对就业岗位、就业环境、失业风险等带来的影响。建立健全公共投入和重大项目拉动就业评估制度,在开展政府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认证时,把就业岗位增加作为重要内容,明确吸纳就业的具体要求、数量及岗位安排,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国税局、常州地税局、人民银行常州市中心支行。列第一位者为牵头单位,下同)

  (二)促进结构优化与就业转型协同。坚持发展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加快发展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现代物流、人力资源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就业比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特色小镇、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等建设,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农业提档升级,支持劳动者在农业领域创业就业。(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城建局、市农委、市商务局、市文广新局、市卫计委、市旅游局)

  (三)促进小微企业创新发展与就业提质同步。全面落实小微企业降税减负和清理规范涉企收费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推动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创新发展,发挥小微企业吸纳就业主渠道作用。推动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培育一批小巨人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提高劳动者就业质量。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科研设施和科研仪器向小微企业开放,鼓励向小微企业转移科技成果,支持小微企业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对小微企业亟需获得授权并符合相关条件的核心专利申请优先审查。(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物价局、市国税局、常州地税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支持新兴业态发展。以新一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平台经济、众包经济、分享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创新发展。遵循新兴业态的发展规律,探索和创新监管方式,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将鼓励创业创新发展的优惠政策向新兴业态企业开放,落实促进新兴业态发展的财税、信贷等扶持政策。鼓励银行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新兴业态企业的金融需求。完善政府定点采购制度,推动政府部门带头购买新兴业态企业产品和服务。在符合相关规划的前提下,土地权利人需利用现有房屋和土地,兴办文化创意、科技研发、健康养老、工业旅游、众创空间、生产性服务业、互联网+等新业态的,可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5年,过渡期满后需按新用途办理用地手续,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以划拨方式供地。(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房管局、市商务局、市工商局、人民银行常州市中心支行)

  (五)完善新就业形态领域用工和社保制度。支持劳动者通过新兴业态实现多元化就业,从业者与新兴业态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企业依法为其参加职工社会保险和缴存住房公积金,符合条件的企业可按规定享受企业吸纳就业扶持政策。其他从业者可按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养老、医疗保险和缴存住房公积金。探索适应灵活就业人员的失业、工伤保险保障方式,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享受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加快建设“网上社保”,为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参保及转移接续提供便利。落实住房公积金异地转移接续政策,通过全国住房公积金异地转移接续平台,为跨地区就业的缴存职工提供异地转移接续服务。(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二、推进大众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实施“培植常州幸福树创业就业富民行动方案(2017-2020年)”,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不见面审批(服务)”,确保开办企业3个工作日以内、不动产登记5个工作日以内、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50个工作日以内完成。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工商登记注册便利化,深入实施“多证合一”、“两证整合”登记制度。实施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推进企业登记“证照联办”。加快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拓展电子营业执照应用范围。探索实施企业名称自主申报登记改革,进一步缩短市场主体注册时间,降低创业成本。按规定规范小微企业登记类、证照类、管理类等行政事业性收费。严格落实职业资格资质认定目录清单管理制度,清单内除准入类职业资格外一律不得与就业创业挂钩。深化市场监管领域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实行“双随机一公开”,健全知识产权执法机制。深化创业型城市、街道(镇)、社区(村)、园区和众创社区建设,打造农村电子商务示范镇、示范村,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大赛、创业论坛等活动,鼓励和吸引优秀创业项目和团队来常发展。(市人社局、市编办、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工商局、市不动产登记交易中心)

  (七)深化创业载体建设。合理规划建设创业载体,因地制宜建设具有一定特色和品牌的创业孵化载体。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采取购置、置换、租赁、收回等形式,推动企业闲置厂房、老旧商业设施、仓储设施、闲置楼宇、过剩商业地产转为创业孵化基地。按照创业孵化基地的孵化服务能力、载体规模及创业项目带动就业预期等因素,认定一批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含大学生创业载体)。其中,对经认定的市级(含)以上大学生创业园,给予30万元(含)以上的一次性专项扶持。对工作成效明显的市级以上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载体),经评审达标后按每年每个不超过5万元的标准,给予创业基地服务补贴(具体办法另行制定)。对认定的市级以上大学生创业载体,按实际孵化成功(在基地内注册登记并孵化成功搬离基地后继续经营6个月以上)的企业数,给予每户5000元的创业孵化补贴。完善创业孵化基地评估认定和跟踪管理机制。(市人社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规划局、市房管局、市不动产登记交易中心、团市委、市妇联)

  (八)加大创业扶持力度。本市户籍城乡劳动者、在常大中专(技、职)院校在校生、毕业5年内的大学生,参加经认定的创业培训且合格的,按规定给予创业培训补贴。对参加经认定的创业培训的本市户籍的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在常高校在校生和毕业5年内的大学生,在常首次成功创业并领取营业执照,正常经营3个月以上的,给予6000元的一次性开业补贴。对本市户籍的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在常高校在校生和毕业5年内的大学生在常初次创业(不包括劳务派遣企业),吸纳毕业5年内高校毕业生或本市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实际缴纳1年以上社会保险费的,3年内按每年每新增带动1人就业给予3000元的创业带动就业补贴,累计最高不超过10万元(创业带动就业补贴和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大学生创办企业吸纳大学生社保补贴不重复享受)。台湾青年大学生(18-35周岁)在常初次创业就业的,参照大学生享受免费创业培训、一次性开业补贴、创业带动就业奖励、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创业租金补贴(入驻大学生创业载体)、成长性创业项目资助、就业见习补贴等扶持政策。对已进行工商登记注册并办理《就业创业证》的网络商户从业人员,同等享受各项创业就业扶持政策。对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起3年内的创业者,企业注销后登记失业并以个人身份缴纳社会保险费6个月(不含领取失业保险金时间)以上的,可按照纳税总额的50%、最高不超过1万元的标准从就业资金中给予一次性补贴,用于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继续实施支持和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税收政策,扣除限额(定额)按照国家规定的最高上浮幅度执行。(市人社局、市委台办、市财政局、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常州地税局)

  (九)拓宽创业投融资渠道。扩大创业贷款担保基金规模,市级担保基金总额不低于1亿元,辖市(区)担保基金总额不低于1000万元。个人贷款最高额度为30万元,贷款贴息期限最长为3年。贷款10万元以下、由创业担保基金提供担保的,以及被选树为市级以上创业典型、获得省级以上创业示范基地推荐等信用良好的创业者经综合评估后可取消反担保。对符合条件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含残疾人)、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大学生(含大学生村官和留学归国学生)、化解过剩产能企业职工和失业人员、返乡创业农民、网络商户、建档立卡农村贫困劳动力等群体,由省、市财政按规定据实贴息,对其他群体,由市财政按50%给予贴息。对小微企业新招用符合条件的人员,按每人不超过10万元的标准发放贷款,最高贷款额度为200万元,贴息期限最长为2年,并按基准利率的50%给予贴息。建立健全呆坏账核销机制,完善创业贷款担保基金和经办银行共同承担风险方式。推行授信尽职免责制度,提高对创业贷款的风险容忍度。将银行机构支持创业的成效与监管评级挂钩,增加银行机构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完善创业担保贷款联席会议机制,健全统计监测制度,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协调。(人民银行常州市中心支行、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常州银监分局、团市委、市妇联)

  三、实施精准帮扶,促进重点群体就业

  (十)全面落实就业援助政策。强化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分类帮扶和实名制动态管理。各类用人单位(原则上不含劳务派遣企业)招用初次认定的就业困难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实际招用人数,在相应期限内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期限不超过3年。其中,招用初次认定的“4555人员”(女年满45周岁、不超过50周岁,男年满55周岁、不超过60周岁,下同),补贴期限不超过5年。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后申报就业并同时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费的,按照公布的定额标准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扩大公益性岗位认定范围,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对其吸纳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标准为同期最低工资标准的35%,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的工资水平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1.1倍。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公布的本市户籍就业困难人员提供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每成功推荐一人实现就业(签订1年及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6个月以上社会保险费),给予职业介绍补贴1000元。加强社会保障与就业联动,对实现就业的低保对象,在核算其家庭收入时可扣减必要的就业成本,增强其就业意愿和就业稳定性。严格落实残疾人按比例就业政策,推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残联)

  (十一)鼓励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引导支持高校毕业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到城乡基层、中小微企业就业。将求职创业补贴扩展到贫困残疾人家庭、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高校毕业生和特困人员中的高校毕业生。继续实施就业见习补贴政策,将就业见习人员优先纳入工伤保险参保范围,将研究生社会实践纳入就业见习政策范围。对小微企业新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企业不超过1年的社会保险补贴。毕业年度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灵活就业的,按规定给予定额社会保险补贴,期限不超过2年。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落实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资金补贴等政策。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参与研究,按规定将社会保险补助纳入劳务费列支,劳务费不设比例限制。鼓励大学生应征入伍,落实好学费资助、助学贷款代偿、优抚安置等政策。放宽落户限制,对高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在本市缴纳社会保险费并申领(签注)《江苏省居住证》的,可在本市落户;职业院校毕业生在本市缴纳社会保险费并申领(签注)《江苏省居住证》均满2年的,可在本市落户。(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人民银行常州市中心支行、市残联)

  (十二)提升城乡一体化就业水平。实施城乡一体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城乡劳动者在常住地处于无业状态的,可在常住地进行失业登记,享受均等化公共就业服务和普惠性就业政策。加大对发展潜力大、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多的市(县)、区和重点镇用地计划指标倾斜,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特色县域经济、特色小镇、乡村旅游和农村服务业发展需求,创造更多的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空间。支持建设乡村旅游创客基地,推动乡村旅游与养老业、健康服务业有机结合,积极开发多层次、多样化的乡村休闲养生度假产品。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生产经营主体,对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注册的,给予小微企业扶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优先支持带动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就业发展的企业及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经济主体。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网上销售、大宗交易和订单农业等电商业务,引导新型职业农民直接投身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就业创业。(市委农工办、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国土局、市农委、市商务局、市旅游局、人民银行常州市中心支行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促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认真做好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大力扶持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就业创业,切实强化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和创业孵化等工作举措,按规定落实相关扶持政策。拓宽退役士兵就业渠道,对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的,落实刚性举措,确保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安排比例达80%以上;实施退役士兵“村官”培养工程,遴选优秀退役士兵到城乡社区任职;对自主就业的,强化教育培训,落实优惠政策;对自主创业的,有针对性地提供“一站式”政策咨询、创业培训、开业指导、注册登记、创业孵化和跟踪服务。按规定做好军人退役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

  (十四)优化教育培训布局。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快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健全专业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和产教融合发展工程,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统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加强技工院校内涵建设,推进省重点技师学院、省级示范性技工院校和国家级职业训练院建设,推进技工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完善生均拨款制度,国有企业举办的技工院校可参照学校所在地公办中职学校标准安排生均拨款。健全终身职业培训制度,完善劳动和技能竞赛体系,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能竞赛、师徒帮教等活动。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加快劳模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发挥劳动模范、高技能人才示范带动作用,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提高职业培训质量。积极推进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全覆盖。实施重点群体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提高低收入农户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登记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残疾人员等群体的就业能力。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技能龙城” 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推进技能人才的培养、储备和使用。加快推进职业培训改革,促进职业培训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定期发布高技能人才培养紧缺职业(工种)目录和就业培训指导目录,引导企业和培训机构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职业培训。开展培训、鉴定、竞赛“三位一体”职工技能专项培训和“一企一策”的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全面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企业新型学徒制。探索职业培训包模式,充分运用职业培训补贴,支持优质培训机构开发数字培训课程,支持平台开展“互联网+”创业培训,支持培训机构引进国外优质资源或开展联合办学,促进培训供需有效对接。加强数据统计分析,及时提供政策信息服务,吸引更多优质资源向职业培训集聚。(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

  (十六)完善补贴激励政策。落实政府购买培训服务相关政策,建立政府资金投入与管理制度,逐步形成培训机构自主开展培训、劳动者自主选择培训机构、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和依法监管的职业技能培训运行机制。实施失业保险支持参保职工提升职业技能补贴政策,对依法参加失业保险、累计缴纳失业保险费36个月(含视同缴费)及以上、当年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企业职工,按照初级(五级)不超过1000元、中级(四级)不超过1500元、高级(三级)不超过2000元的标准,从失业保险基金中给予技能提升补贴。纳入我市急需紧缺职业(工种)目录的,技能提升补贴标准在一般职业(工种)对应等级的补贴标准基础上适当上浮,最高不超过30%。健全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机制,完善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政策并做好与职业资格制度的衔接,根据国家和省职业资格与相应职称和学历比照认定制度,推动企业在聘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同等享受本单位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工资福利待遇,技工院校中级工班、高级工班、预备技师(技师)班毕业生同等享受中专、大专、本科学历相关政策和待遇。(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总工会)

  五、创新服务理念,提高全方位就业服务

  (十七)优化就业创业服务。落实“十三五”时期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深化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标准化建设,科学确定街道(镇)、社区(村)公共就业创业的服务项目、功能配置和配置主体。创新服务理念和模式,根据不同群体、企业的特点,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职业指导、就业服务和用工指导。加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从业人员职业化建设,建立定期培训、持证上岗制度。建立“互联网+”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推动服务向移动端、自助终端等延伸,扩大服务对象自助服务范围,推广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反馈,实现就业创业服务和管理全程信息化,打造线上线下一体的服务体系。落实政府购买基本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制度,充分运用就业创业服务补贴政策,支持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和高校开展就业创业服务,支持购买社会服务,为劳动者提供职业指导、开业指导、信息咨询等专业化服务。(市人社局、市财政局)

  (十八)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规范招人用人制度和职业中介服务,促进妇女、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实现公平就业。简化劳动者求职手续,逐步建立入职定点体检和体检结果互认机制,避免重复体检。完善人力资源供求预测和信息发布制度。开展人力资源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方式,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推进计划,重点建设好省级、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并加大省级专业市场、骨干企业、领军人才和知名品牌培育力度,不断推动我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向集聚化、高端化发展。(市人社局、市发改委、市卫计委、市工商局、市妇联、市残联)

  六、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长效机制

  (十九)强化政府责任。各地要加强对就业创业工作的领导,落实政府促进就业责任,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本地区就业工作第一责任人。完善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制,把就业创业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年度重点工作、富民增收重要内容和考核指标,层层抓好落实。充分发挥各级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机制作用,推进部门协同,形成工作合力。合理安排就业资金支出,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定期评选表彰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大力开展创业就业富民宣传活动,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和支持就业创业工作。(市人社局、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二十)强化工作机制。各地要制定完善配套政策举措,明确责任分工,推进细化落实。充分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及社会公益宣传载体,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就业创业政策宣传进校园、进街道(镇)、进社区(村)、进企业,扩大政策的知晓度和影响力。加强信息通报、情况交流、定期调度,强化督查问责和政策落实情况评估,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做法。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加大政策和资金倾斜力度,适时予以表彰;对大胆探索、担当尽责、不谋私利,但在依法依规履行职责过程中由于难以预见因素出现失误或错误的,可容错免责;对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的,依纪依法严肃问责。(市人社局、市委宣传部、市监委、市财政局)

  (二十一)强化统计监测和形势研判。完善统计监测制度,探索建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创业等统计监测指标。完善就业失业预警信息系统,做好重点企业用工监测。依托“金保二期”工程,加强就业数据与宏观经济数据的比对分析,并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就业监测,为研判形势、完善政策、精准服务提供有力支撑。(市人社局、市发改委、市统计局、市工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二)强化失业预防。发挥失业保险促就业、防失业、保生活的重要作用,逐步提高失业保险金标准,全面落实调整失业保险费率和失业保险基金支持企业稳岗政策。完善失业监测预警机制,根据就业失业重点指标、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宏观经济运行等变化,及早发现异常情况和潜在风险,制定应对规模性失业风险预案,对可能出现的大规模失业风险及时采取预防、调节和稳岗措施,保持就业局势稳定。严格落实化解过剩产能企业职工安置政策,促进其就业创业,避免局部性失业风险发生。(市人社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市总工会)

  各辖市、区要根据本实施意见,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政策措施,抓好贯彻落实。

  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2月23日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