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江苏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繁體版

蔡世均:一只好的羽毛球,来自16只鸭的同一边翅膀

2017-03-17 16:19:00
来源:南京市台办

 

  江苏省台办政府网站3月17日讯 “别看这小小的羽毛球,其实学问不小,”说起自己接班的事业,蔡世均侃侃而谈,“我们要求很高,至少16只鸭或鹅,它们成熟后,翅膀外部的第二根或第三根,才能拿来做羽毛球,当然,我们还要分拣,找出宽窄度、弯拱度差不多的,这样的16根,才能完成一只羽毛球。”

  南京江宁区横溪街道吴楚东路,南京大华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从城区去一趟那里不容易。没想到,这家来自台湾的、以羽毛球为主要产品的厂家,在这里已默默无闻的生产了近17年,80后接班人蔡世均也在南京生活了13年。

  整个采访过程很轻松,不过,话语间也透露出很多不易:“其实,接班比创业更难,因为你父辈已经很成功了,而你,或许只有比他们更好,才算应该!”

  为了继续家业,13年前来到南京 

  创二代、家中排行老大、男孩……这些元素似乎早已注定了蔡世均的人生选择,因为他根本没有选择。

  虽然蔡世均大学学的是喜爱的木工专业,“家里的很多家具都是我亲自制作的,”蔡世均洋洋自喜,露出满足的笑容。可是父亲执意要来大陆发展,家里人不放心,作为长子的蔡世均2003年就来到了南京。

  其实1999年开始,因为原料上家的关系,父亲就到大陆来考察,隔了一年,这个厂就在南京落定了,“当初是在东善桥那里,”直到2005年,才将厂搬至现在的横溪街道。

  接班这个企业,蔡世均觉得更多的是一种责任,父亲与母亲原来都是台湾某羽毛球厂的员工,后来在工厂认识、相爱、结婚,敢于闯的父母不安于在厂里的工作,出来自己开羽毛球厂,这一开就是一辈子。

  虽然规模不大,但养家里的三个儿子还是很轻松,直到上世纪90年代,在台湾做羽毛球生产遇到了瓶颈,“没有大型机器进行规模化生产,另外厂里的业务很好,市场上的需求已大于供货,”蔡世均说,生产出来就被卖掉,所以,父亲将眼光投向了大陆,“1999年就来大陆,那时我还在上高中。”

  蔡世均第一次来南京是2003年,当时在南京呆了两个星期左右就回台湾了,“如果说第一次是来旅游的,第二次来这里,就再也没走掉,一待就是13年。”

  “或许是被拎过来的!”在蔡世均内心深处,“家里老大,就有这个责任”,他始终把这一想法放在第一位!

  而即便看上去是被“接班”,蔡世均也是从心底接受了这份工作,13年内,在南京做的红红火火。“接班的时候确实有一些固定的客户,但是我也在开发新的客户,想把量做大,”蔡世均说,此前父亲在的时候一个月大概销量在1万五千打,“而我现在每个月都将近4万打以上。”

  虽然仅仅是数字上的对比,但可以看出蔡世均的成就感,不过,也能感受到这位80后在南京打拼的不容易。

  摸爬滚打中的不习惯,变成美好回忆 

  工厂在横溪,住在江宁东山,蔡世均在南京的13年内,每天都是围着工作转,“朋友也很多,大多数都是生意上的朋友,”蔡世均所谓的朋友其实是供应商、原料商等。跑的比较多的地方是安徽,“我在工厂主要负责的是原料采购,安徽是大陆比较大的羽毛球原料产地。”

  一位从小生活在台湾的80后青年,刚大学毕业就被“拎”来大陆,每天接触的是安徽羽毛球原料的老板,大多数地点都是杀鸡杀鸭杀鹅的屠宰场……这一切文化落差、滑稽情景在蔡世均口中却变成了一种较美好的经历,“一开始并不适应,比如说地上不管是铺了地毯或者地板之类,他们会随意吐痰之类,讲话时也会喷口水,”说到此,蔡世均仰头笑了笑说,“幸好我比较高,有1米8,接不住,哈哈!”

  当然,不习惯的地方还有很多,再比如上厕所这件事,他说,现在也能在粪坑边坦然地解个手了!

  “很土、很草根,也很可爱,”蔡世均来南京之前滴酒不沾,2003年来南京之后的第一个晚上就喝了一杯白酒,“不过,大陆的进步是很明显的,以前喝酒,都是劝你喝,才显得礼节到家,但近几年也不逼你喝酒了。”

  一只羽毛球,16根羽毛“来之不易” 

  一只小小的羽毛球上,你知道它到底有多少根羽毛么?相信大多数人都回答不上来。采访完蔡世均才知道,原来这个小小的羽毛球,它的学问并不小!

  “主要来自鸭与鹅的毛,”谈起自己接班的事业,蔡世均很认真,“由于天气、土壤等环境不同,不同地域饲养出来的鸭毛、鹅毛是不同的,有些地方的原料就偏黄,”蔡世均说,目前厂里的原料主要还是来自台湾,“比较白,而且台湾在屠宰鸭和鹅之后,靠人工把翅膀上的毛拔下来,并没有经过串烫的过程,这样更耐打。”

  以一只鸭来看,它身上可用的东西很多,简单来看,鸭肉可以吃、鸭绒毛可以做羽绒,鸭翅膀上的羽毛可以拿来做羽毛球,然而,现状则是另外一种,“还没等它的翅膀长硬,就被屠宰了,吃了,绒毛被用了,”蔡世均说,所以,其实羽毛球的原料还是比较稀缺。

  而且,一只好的羽毛球的羽毛要求很高,“能插上同一只球的羽毛,基本上就是16只鸭或16只鹅的同一边翅膀的同一处羽毛,”蔡世均说,必须这样才能做出一只好的羽毛球,“而这些鸭或鹅还都是要饲养60天以上的,它的翅膀才能长硬。”

  与父辈不同的市场,接班中求转型

  与30多年前父亲开厂一样,蔡世均的南京大华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仍然没有打造自己的品牌,“我们供应给下家,而且我们的质量在同行中算是上等的,”蔡世均很有信心,羽毛球不同于其他产品,是好是坏,只要一打,就能知道,“那么,这就是靠口碑来的!”

  由于一直追求品质,蔡世均生产的羽毛球在市场上的口碑非常好,“不过,做企业困难还是很多,比如我们在大陆就遇到过两次禽流感的打击,当时找不到原料啊!”另外,大陆市场虽大,竞争也相当大,“现在大陆做羽毛球的越来越多,品质上不说,价格上就低的没法竞争。”

  所以,蔡世均一直考虑转型,“现在在大陆生产羽毛球的成本越来越高,但我们的高品质肯定要坚持,所以,单纯看价格的话,我们就很难。”至于怎么转型,蔡世均还在考虑,“父辈那个年代可能付出十分努力可得到十五分回报,而我们现在可能付出十五分努力只有八分回报,市场真的不一样了!”

  在厂里,蔡世均是负责人,在家庭中,蔡世均三兄弟中的老大,“两个弟弟,希望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这对整个家族来说也是好事,因为你必须有多个抓手。”更重要的是,蔡世均觉得“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才能有成就感,才能走的更远。”二弟还在做选择,而三弟已经在东山、蔡世均和朋友合伙开的火锅店里,做起了餐饮!

  在南京生活了13年,蔡世均已爱上了这座城市,“她的变化真的很快。”之前去安徽六安,得到板桥坐汽渡,过个江排队就要排两三个小时,“而现在开车去两个钟头就到了。现在的南京比13年前真的漂亮好多,比台湾很多地方也漂亮很多!”(章 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