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镇江西津渡

2013-01-04 09:28来源:新华日报字号:       转发 打印

 

    西津渡古街位于镇江城西云台山麓,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建的一处历史遗迹。西津渡古街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 

    古时候,这里东面有象山为屏障,挡住汹涌的海潮,北面与古邗沟相对应,临江断矶绝壁,是岸线稳定的天然港湾。六朝时期,这里的渡江航线就已固定。规模空前的“永嘉南渡”时期,北方流民有一半以上是从这里登岸的。宋代,这里是抗金前线,韩世忠曾驻兵蒜山抗御金兵南侵。 

    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原先紧临长江,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脚下的超岸寺旁。当年的西津古渡现在离长江江岸已有300多米距离。找到五十三坡,西津渡古街就不远了。长有青苔的青石台阶,共五十三级,取自佛教五十三佛,五十三参之意。当年,李白、孟浩然、张祜、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马可·波罗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我拾级而上,心里吟诵着王安石千年前在此留下的旷世名篇:“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西津渡古街全长约1000米,始创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留下了如今的规模。一路走来,“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元代石塔、明代观音洞、清代救生会、近代英国领事馆……此刻,我站在古街“一眼看千年”景点的小围栏前,透过厚厚的玻璃,不同时期的遗存与我展开了一次近距离对视:唐朝原始栈道,宋元土石路面,明朝青砖路面,清朝乱石路面……千年古街上,游人鞋底在青石板上击出的清脆脚步声在我耳边回荡。 

    没有了舟楫相渡的喧哗,没有了大江东去的壮阔,没有了商贾云集的繁杂,但还有错落有致的两层小楼,翘阁飞檐,还有窗上的雕花,斑驳的柜台,和杉木的十板门。店铺一家紧挨一家,“民国元年春长安里”、“德安里”等题额清晰可见。听街上老人回忆,镇江有句俗语“南门松,北门葱,东门驴子,西门翁”,“西门翁”说的就是西津渡街上林立的店铺老板,加上国内最早的救生会和救火会、警察分局,一条小街就是一个完整的小社会。 

    夜幕降临,灯月交辉中,脚底是辙痕斑驳的石板,道旁是飞阁流丹的古建,头顶是层峦耸翠的山景。一间灯光昏暗的古宅内,师傅正在辅导孩子们弹古筝、学礼记……这是古城的生活常态,单纯地、静静地走进我的视线中:一眼望千年,千年望一眼。(聂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