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江苏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繁體版

台胞“001号”周纯娟:“常州牌”美人割舍不断的家乡情

2019-06-26 15:04:00
来源:常州日报

  台北的早晨,街头有一种很舒适的宁静,城市里葱郁的绿植,耳边偶尔呼啸而过的机车声,真真就是台剧里的那般小清新的模样:哦,这里是台北。 

  信义区虎林街164巷60弄8号2楼,住着一位特殊的老人——常州籍台胞周纯娟女士,她带有“循正式途径回大陆探亲第一人”的鲜明印记,尽管特殊的历史原因让她当年只能和大陆遥遥相隔,但她却始终未有一天忘记过家乡。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常州武进,是我日思夜想,深深眷恋的故土。”这是周纯娟笔下深爱的故乡。 

  “我是‘常州牌’美人呀!” 

  满头银发,皮肤白皙,抹上淡淡的口红,出生于1930年,如今90岁高龄的周纯娟依旧美丽、优雅、精力充沛,“要不是你们来为了礼貌哦,我平时都是穿热裤的呢。” 

  见面的第一天,周纯娟穿了一件玫红色长袖T恤,配牛仔裤运动鞋,看上去,就是个很潮的老太太,我们为怎么称呼她犯了愁:喊周奶奶,显老了;喊周阿姨,太一般,“我那时候很爱写东西的哦,用了好几个笔名投稿,结果最后只有‘周小妹’的录用了。”对啊,周小妹,就风趣幽默、又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她。 

  周小妹说,有一次,她去浙江参加一个活动,结束之后人家和她闲聊,问“周奶奶你怎么这么美呀?”周小妹笑笑,“我这是天生丽质呀!”一句话,让对方乐个不停。“现在你们问我,我要说,因为我是‘常州牌’的呀!” 

  “你是常州宁伐?我还会讲常州话的。”熟悉的口音里,带着点淡淡的上海腔。周小妹会很多种方言,上海话、苏州话、闽南话、客家话,但始终,乡音未改。“我是土生土长的常州人,真儒护校毕业。”  

  “我常常遥望天空,想,我的家在哪里?” 

  周纯娟出生在常州古运河畔新桥边的一个商人家庭,父亲开了家五金店,虽非大富大贵,却也衣食无忧。由于生母去世早,周纯娟自幼性格独立。 

  从常州到台湾,对周纯娟来说,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别离。 

  1948年,刚刚新婚不久的周纯娟打算和先生去度蜜月,因为先生的哥哥早几年去了台湾,便邀请小夫妻俩去玩。“刚开始,我们住在哥哥那,没想到不久后我就怀孕了,先生便想着先找工作稳定下,没想到等我们想回去的时候,已经回不去了。” 

  1949年,两岸断绝交通。“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那时候,我几乎天天掉眼泪,尤其看着天空特别想家,遥望着天空,想我的家在哪里?”周纯娟说,她几乎天天给远在常州的父亲写信,可是一封封去信却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当时我身边有很多因此和亲人分离的人,但他们写信亲人能收到,我当时就特别羡慕父母在身边的人,或者能和父母通信的人,我想不通为什么我写了这么多信却一点点回音都没有,后来我才知道,那时候父亲一家到了高淳,早已不在常州。” 

  机缘巧合下,一次,一位香港朋友与周纯娟会面,告诉她,“香港可以去上海啊,你写封信给我,我帮你投投看。”无巧不成书,那一年,正好周纯娟的父亲回常州,她的妹妹收到了家书,说“台湾的姐姐来信了”,全家开心得不得了。不过真正联系上父亲,已经在一两年之后了,他们约定先在香港见一面。 

  “我当时已经60多岁了,父亲也已经80多岁了,如果再不见面,恐怕这辈子都无缘了。”周纯娟说,因为激动的缘故,她去香港前还病了一场。“香港的朋友跟我说,爸爸关口已经过了,让我到九龙火车站去接,一出站,我就看到爸爸挂了个牌子,写着‘我是周金培’,看得我笑死了。”可是转瞬,相隔30多年没见的父女俩抱头痛哭。 

  一张等了38年的“船票” 

  尽管已经见到的父亲,但周纯娟对常州依旧有着深深的依恋。“故乡情就是这样,总是想回到出生的地方。”1987年10月,台湾当局宣布:民众可回大陆探亲。同年11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发声,欢迎台湾新闻界来大陆采访、交流。同时,台湾红十字组织开始接受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的登记。 

  两岸隔绝38年的历史从此结束。 

  “我5点多就去排队了,现场人山人海,后来总算拿到了那张票,结果才发现,我是001号!” 一张薄薄的《台湾同胞旅行证明》,就是一张等了38年的船票。 

  归心似箭。第二天,周纯娟就立马到了上海虹桥机场,在拥挤的人潮中,她见到了久候的爸爸,“见到爸爸抱头痛哭,爸爸的烟嘴都没来得及灭掉。”不过,全国001号的台胞证,也在汹涌的人潮中被挤掉了。 

  “回到常州的那一刻,就觉得很亲切,当时家已迁址至娑罗巷,我迫不及待想家了。”之后,家人带着周纯娟在常州逛了公园,吃了小吃。阔别40年的家,终于回来了。 

  之后的每年秋天,周纯娟都会从台北回到常州,她说,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喜欢回常州,每次都是大包小包带回来给家人。“我母亲去世得早,所以我从小特别渴望父爱,珍惜和爸爸的感情,就想做个小女儿的样子,在爸爸怀里撒个娇。” 

  “常州是奶奶专属的地方。” 

  每天早晨4点半起床,5点出发步行约25分钟到台北市信义运动中心,做20分钟健身操、游40分钟自由泳,然后再步行回家,90岁的周纯娟是这样开启一天的生活的。“除了刮台风,天天都要来的。” 

  周纯娟是台北长庚医院退休的,晚年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井井有条,运动、唱京戏,常年服务于台北市武进同乡会,退休后30多年一直坚持在长庚医院做志愿者…… 

  周纯娟育有三个儿子,如今四代同堂。小孙子张子凌是她一手带大的,如今也和她生活在一起。运动完,她来到附近的菜场,挑选新鲜的蔬菜。“孙子爱吃茄子的,给他来一个凉拌茄子。”周小妹的厨艺,大都是跟着网上的菜谱做的,只要孩子们回来吃饭,她肯定会亲自下厨,“要让他们吃到妈妈的味道的呀。” 

  周小妹爱看琼瑶,爱写文章,也爱唱戏。“从小感觉奶奶唱的京剧就像一个闹钟,一早就被吵醒了,我听了几十年已经听习惯了。”小孙子张子凌告诉记者,小时候接触这个,只知道奶奶是在唱戏,但不知道这就是京剧,他一个朋友就很喜欢,每次放假都会来听奶奶唱戏。而且,奶奶台胞“001”号的故事,在他上学期间经常被拿出来讲。“有一段时间,001号就成了奶奶的代号。” 张子凌说,有一次在演讲厅,很多交换生听到他讲奶奶的故事,都觉得很酷,“我也去过大陆,会在两岸交流中分享彼此的故事,很有趣。”张子凌小时候父母很忙,几乎都是奶奶陪伴着他,所以他说,能感受到那种很久不见父母,想努力相见的情感,“我觉得常州是奶奶专属的地方,对我来说是划上等号的。” 

  和老人们一起“同乐乐” 

  生活充实之余,周小妹还经常走出家门,和社区其他老人一起“同乐乐”。 

  6月13日星期四上午10点半,虎林街232巷55号,台北市信义区安康里里民活动场所,老人们正在上课,接受失智症的宣传。这天,周小妹来到安康里,和老人们一起上课、用餐,用完餐,还和老人们一起玩了局桌游。 

  安康里是信义区人口数量最多的里,约有11000多人。里长万宇恒出生于1980年,之前是一位精算师,今年是他做里长的第五个年头。在万宇恒的印象里,周小妹是这边为数不多的高龄老人,不仅来参加活动,还会不定期捐赠一些现金或者物资,用于这里的助老开销。 

  这里每周的一、三、四,都会为年满60周岁的老人提供免费午餐,这项助餐服务,自万宇恒当里长后,几乎全家出动:父亲负责买菜,母亲负责内务及登记,其他志愿者来为老人做菜,每餐按40新台币的标准,为老人准备四、五菜一汤。“这里是我从小生活的地方,我想看看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土生土长的地方跟得上时代,想看到这里举办的老龄活动,能带动里邻的互动。” 

  “常州和台北,都是我深爱的地方。” 

  如今已90岁的周纯娟在台湾生活了70多年,早已把台湾视作第二故乡,也已习惯了亚热带的气候。自从当年回大陆探亲,30多年来她成为“候鸟”,年年都会回到家乡以解思乡之情。 

  回常州,除了亲人,周纯娟还交了很多朋友。原市台办主任陈建新与周纯娟年龄相近,1987年第一次见面后,2人至今还保持着通信。前两年,2人还相互加了“微信”,联系更加紧密。“每次回去,好多朋友就像兄弟姐妹一样。” 

  “常州和台北,都是我深爱的地方。对两岸关系的期待,我想有生之年,希望能多回常州,因为那是我的故乡,我去那边听听乡音都好……”